关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21-10-27 浏览次数:2179 来源:榆林市工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中心

关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汇报

(2021年5月14日)

按照调研安排,现就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体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起了支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民营企业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冠疫情爆发后,全市民营企业面临困难空前加剧,我们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及时回应企业关切,制定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做好工业稳增长和民营企业解困工作的若干意见》,成立了企业纾困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台账,推动纾困惠企政策落实落地落细。截止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市场主体共计29.6万户,其中民营企业8.1万户,(其中“五上”企业累计达2925户,规上工业企业1016户),民营企业从业人数29.7万人;2021年一季度非公增加值420.42亿元,占GDP比重40.6%。累计认定省级成长梯队企业357户;省级转型升级示范企业72户,市级转型升级示范企业35户;国家级“小巨人”中小企业1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户;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7个;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8个。

二、主要工作举措及成效

(一)扎实推进清欠工作。

清欠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在欠款总额较大的情况下,坚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细化方案措施,抓实抓细工作,如期完成2019年底清偿一半以上、2020年6月底前全部清偿500万元以下无分歧欠款、2020年9月底前全部清偿无分歧欠款三个阶段性任务。截至4月底,全市累计清偿欠款58.6亿元,累计清偿进度为95.2%。2021年,为推进有分歧欠款还款进度,印发《关于做好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2020年底存在剩余有分歧欠款的县区制定清偿方案和清偿计划,明确每笔欠款的还款时限,每月报送还款进度。全市2020年剩余有分歧欠款3.13亿元(不包含进入司法程序金额),今年1-4月已清偿0.25亿元,清偿进度为7.86%,剩余欠款2.89亿元。

(二)积极争取省级奖励资金。

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省级奖励资金,累计获得省级各项资金支持及时兑现各级奖励资金4280万元,其中省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奖励资金1570万元,省级中小企业技改项目奖励资金2610万元。

(三)及时兑现市级奖励资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多项举措,助推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1月,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表彰大会,会上一次性兑付2017年以来的财政各类奖补资金2180万元。2020年底前又集中兑现了技改“1+1”工程项目奖励、第三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奖励、特色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奖补、新增规上企业奖励、促销奖励等各项奖补资金5380万元。

(四)大力减轻企业负担。

全面落实中省免税减费政策。2020年全年全市累计减免企业税额27.27亿元,减免中小微企业养老保险11.53亿元,失业保险0.52亿元,工伤保险1.66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共减免税费13.96亿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五)全面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推行小微企业电力接入“三零”服务,累计投入资金1714.7万元。2020年全市累计减免企业电费6.63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累计减免企业电费1.54亿元。大力推动标准化厂房建设,全市共建成标准化厂房28.5万平方米,今年计划新增7.3万平方米,可为300多户小微企业提供生产厂房,兑现标准化厂房奖补资金2500万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减免房租732.2万元,惠及企业502户中小企业。持续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累计为民营企业选聘大学生1750名,累计财政补助资金1.3亿元,惠及企业近千家,有效缓解了民营企业人才短缺问题。设立了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榆林工作站、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榆林工作站,有序开展职业经理人、高层次管理人才培育。

(六)着力缓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设立9亿元的榆林市民营经济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改制重组、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第一批基金储备项目库已建立,共征集项目296个,总投资400.18亿元。成立了榆林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24.5亿元,出台了促进榆林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支持实体经济10条措施,对县市区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新增资本金在1亿元(含)以内的部分,按照新增资本金的15%予以奖励;新增资本金在1亿元以上、3亿元(含)以内的部分,按照10%予以奖励;新增资本金在3亿元以上的部分,按照5%予以奖励,逐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2020年全市金融机构对3.68万户小微企业减免利息支出4.19亿元,展期、转贷、续期2.24万户,涉及贷款92.43亿元。新增贷款15.03万笔,金额356.35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再贷款余额59.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3.61亿元。搭建榆林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入驻金融机构43家,入驻企业1420家,累计撮合交易55笔,授信金额1.80亿元。

(七)强化服务意识。

为进一步规范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我市聘请了专业法律团队和会计师团队,按照“一企一策”的工作思路,深入民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并建立全市民营企业法律财务咨询服务平台。

三、存在的问题

企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随着疫情发展、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消费升级和社会不确定因素影响,出现一系列问题。

1、市场主体较少,发展层次较低。

一是市场主体规模较小、层次低。截止3月底,我市中小微企业市场主体共有29.5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214814户,企业只有81116户。规上工业企业1016户,与全省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匹配。二是龙头企业实力不强。没有在全省、全国叫得响,能带动一个行业、一个产业链发展的龙头企业。三是投资增幅下降。由于融资渠道不畅、环境不优等外部因素影响,我市民间投资增速呈现下滑态势。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工业大项目、好项目不多,部分企业信心不足,投资意愿减弱。

2、内生动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创新意识不强。我市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存在着小富即安、小成即满、思想保守的落后观念,在创新上很少投入,缺乏做大做强的投资勇气和经营气魄,缺少创新创造精神。二是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企业创新平台起步晚、数量少、层次低、人才缺,对企业发展的引导能力很弱。三是创新能力不强。中小微企业处在煤及煤化工、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加工、羊毛绒等产业,基本都是低附加值产业,高科技、创新型、引领型技术和产品少,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比如服装加工方面,在近年羊毛绒产业 博览会的引导下,羊老大、七只羊、蒙赛尔等企业开始注重研发,但大部分企业还是简单加工羊毛裤、棉袄、马夹等产品,年复一年走老路。比如金属镁产业,占全球产量份额较大,但没有一户深加工企业,产业链较大利润空间被外地企业占用。

3、中小企业自身问题。一是人才匮乏,我市中小微企业普遍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对知识产权、人才培育重视不够,在发展空间、经济待遇、生活保障上对人才吸引力不强。特别是中小企业不但难以招引高层次人才,就是企业内部中端实用型技术人才也难以留住。企业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民企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条件下,线上销售人才成为企业适应新常态的重要需求。二是内部管理不规范,财税、法律等风险极高。

4、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缓慢,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由于自身体量小,实力弱,盈利能差、竞争力不强等先天不足,在发展中没有力量购买各种专业服务,导致问题频出、风险极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服务理念,创新工作举措,权利推动我市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即“打造1个平台、强化2个保障、用好3个依托、做好4项工作、实现1个目标”。

(一)打造1个平台

打造一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从政策解读、人才培训、管理咨询、法律维权、融资服务、财税咨询、市场开拓、数字化赋能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开展专业服务。

(二)强化2个保障

强化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一是强化“榆林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的指导协调职能,开展中小企业发展调研、问题反馈。二是强化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保障,贯彻落实中省关于支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措施、研究修订榆林市关于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推动政策的兑现和落实。

(三)用好3个依托

一是依托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监测分析中小企业运行态势、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市场开拓、人才培训、创业创新、科技孵化、信息化应用、技术支持、品牌培育、经营管理以及信息咨询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二是依托县域工业集中区,按照省上要求,每个县区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原则,打造一个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积极推进政策和服务进园区、进企业。三是依托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优质社会化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法律维权、管理咨询、财税咨询、数字化赋能等方面专业服务,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

(四)做好四项工作

1、创新工作,创新是永远的主题,一是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关注细分领域、细分市场,打造一制造业“百年老店”;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技改工作,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不断创新。二是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建设和工业互联网赋能的培育和服务工作。三是推进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工作,积极对接有关优质资源,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帮助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2、人才建设。一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在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组建中小企业“专家顾问团”,动态管理不断优化,采取考察、培训等方式定期对人才队伍进行培训。二是开展企业人才提升工程,依托服务平台组织企业家思维、现代管理以及专业技术等方面培训,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管理能力。三是做好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人才结构。四是开展朝阳人才培养工程,有效激发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活力,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在促进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五是搭建中小企业人才招聘平台,建立企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库建设,组织对接,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方便,规避用人风险。

3、融资难题,一是搭建中小企业融资产平台,形成中小企业融资超市,方便中小企业选取最有利的融资产品。二是不断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财税工作,并提升项目策划能力。三是积极培育推荐省级上市后备企业,省上700亿元信贷计划支持上市后备企业发展,目前我市7户入围,积极争取享受政策红利。四是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作用,鼓励引导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融资力度。

4、企业自身建设。一是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对意愿企业开展诊断咨询活动,引导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并不断提升企业风险规避能力。二是依托平台开展财税思维培训,不断提升财税筹划水平和能力。三是营销培训和组织参加各类展会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5、实现一个目标。全面提升我市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我市中小企业良性、健康、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