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一季度运行报告
发布时间:2021-10-27 浏览次数:998 来源:榆林市工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中心

第114期

榆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5月8日

榆林市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一季度运行报告

2021年,榆林民营经济在疫情影响后稳步复苏,今年一季度民营经济运行平稳,全市市场主体295697户,其中民营企业81003户,“五上”企业2925户,规上工业企业1016户。

一季度,我市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20.42亿元,非公增加值同比增长63.84亿元,非公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6%,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非公增加值22.91亿元,占该行业增加值比重94.3%,增加值同比增长1.96亿元,占比提高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增加值258.19亿元,占该行业增加值比重36.4%,增加值同比增长37.81亿元,占比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增加值139.32亿元,占该行业增加值比重46.0%,增加值同比增长24.07亿元,占比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民营企业涉及煤炭、建筑、建材、饮食、商业、三产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众多领域,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扩大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在区域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财政贡献、劳动就业、公益事业、扶贫帮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民营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 榆林市中小企业运行监测系统数据情况:

系统内共监测企业112户,其中国有控股企业6户,集体控股企业1户,非公有制企业105户;按照企业划分标准分类,大型3户、中型24户、小型64户、微型21户。2021年一季度,营收17.5979亿元,同比增长-15%;利润总额1.4457亿元,同比增长1047%;实缴税金4502.9万元,同比增长97.26%;劳动者报酬1.8597亿元,同比增长116.3%;从业人员9695人,同比增长8.55%;固定资产投资7.0473亿元,同比增长-50.55%;存货9.2697亿元,同比增长14.63%。

非公有制企业运行情况:监测105户,亏损企业14户,营收17.2093亿元,同比增长15.86%;利润总额1.4544亿元,同比增长917%;实缴税金4150.74万元,同比增长99.17%;支付劳动者报酬1.8亿元,同比增长112.03%;从业人数9227人,同比增长10.23%;固定资产投资6.6843亿元,同比增长-51.93%;存货8.3295亿元,同比增长15.43%。

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中小企业运行监测系统数据来看,民营企业发展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非公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从运行监测平台监测民企105户,亏损企业达14户,亏损率达13%。二是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少,同比增长-50.55%。三是存货出现不同程度增长,市场销售不畅有待于进一步激活。

民营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随着疫情发展、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消费升级和社会不确定因素影响,民营企业运行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市场主体较少,发展层次较低。

一是市场主体规模较小,发展层次低。截止3月底,我市市场主体共295697户,全市企业共86248户,其中民营企业81003户,规上工业企业仅1016户,与全省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匹配。二是龙头企业实力不强。民营企业中没有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能带动一个行业、一个产业链发展的龙头企业。三是投资增幅下降。由于受融资渠道不畅、环境不优等外部因素影响,我市民企投资增速呈现下滑态势。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工业大项目、好项目不多,部分企业信心不足,投资意愿减弱。

(二)内生动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创新意识不强。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存在着小富即安、小成即满、思想保守的落后观念,在创新上很少投入,缺乏做大做强的投资勇气和经营气魄,缺少创新精神。二是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企业创新平台起步晚、数量少、层次低、人才缺,对企业发展的引导能力很弱。三是创新能力不强。民营企业处在煤及煤化工、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加工、羊毛绒等产业,基本都是低附加值产业,高科技、创新型、引领型技术和产品少,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比如服装加工方面,在近年羊毛绒产业博览会的引导下,羊老大、七只羊、蒙赛尔等企业开始注重研发,但大部分企业还是简单加工羊毛裤、棉袄、马夹等产品,年复一年走老路。比如金属镁产业,占全球产量份额较大,但没有一户深加工企业,产业链较大利润空间被外地企业占用。

(三)民营企业自身问题。

一是人才匮乏,我市民营企业普遍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对知识产权、人才培育重视不够,在发展空间、经济待遇、生活保障上对人才吸引力不强。特别是中小企业不但难以招引高层次人才,即使企业内部中端实用型技术人才也难以留住。企业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民企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在当前互联网条件下,线上销售人才成为企业适应新常态的重要需求。二是内部管理不规范,财税、法律等风险极高。

(四)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缓慢,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由于自身体量小、实力弱、盈利能力差、竞争力不强等先天不足,在发展中没有能力购买各种专业服务,导致问题频出、风险极高。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针对榆林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民营经济发展“12341”工作措施,即“打造1个平台、强化2个保障、用好3个依托、做好4项工作、实现1个目标”。

(一)打造1个平台

打造一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从政策解读、人才培训、管理咨询、法律维权、融资服务、财税咨询、市场开拓、数字化赋能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开展专业服务。

(二)强化2个保障

强化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一是强化“榆林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的指导协调职能,开展中小企业发展调研、问题反馈。二是强化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保障,贯彻落实中省关于支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研究修订榆林市关于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推动政策的兑现和落实。

(三)用好3个依托

一是依托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监测分析中小企业运行态势,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市场开拓、人才培训、创业创新、科技孵化、信息化应用、技术支持、品牌培育、经营管理以及信息咨询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二是依托县域工业集中区,按照省工信厅要求,每个县区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原则,打造一个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积极推进政策和服务进园区、进企业。三是依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优质社会化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法律维权、管理咨询、财税咨询、数字化赋能等方面专业服务,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

(四)做好4项工作

1、创新工作。创新是永远的主题。一是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关注细分领域、细分市场,打造制造业“百年老店”;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技改工作,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不断创新。二是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建设和工业互联网赋能的培育和服务工作。三是推进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和“提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工作,积极对接有关优质资源,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帮助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2、人才建设。一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在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组建中小企业“专家顾问团”,动态管理,不断优化,采取考察、培训等方式定期对人才队伍进行培训。二是开展企业人才提升工程,依托服务平台组织企业家思维、现代管理以及专业技术等方面培训,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管理能力。三是做好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的组织安排,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人才结构。四是开展朝阳人才培养工程,有效激发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活力,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在促进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五是搭建中小企业人才招聘平台,建立企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库,组织对接,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方便。

3、融资难题。一是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形成中小企业融资超市,方便中小企业选取最有利的融资产品。二是开展各类融资培训工作,提升项目策划能力,不断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三是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推荐省级700亿元信贷计划支持上市后备企业,目前我市7户入围,积极争取享受政策红利。四是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充分发挥市民营经济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的作用,鼓励引导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融资力度。

4、企业自身建设。一是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对意愿企业开展诊断咨询活动,引导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运行,规避企业运行风险。二是依托平台开展财税思维培训,不断提升财税筹划水平和能力。三是组织营销培训和参加各类展会,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五)实现1个目标

全面提升我市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我市中小企业良性、健康、高质量发展。

送:市委书记、市长李春临,市委副书记张胜利,副市长陈忠。

    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局各领导。

榆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服务科)     2021年5月8日印发

共印2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