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榆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加快建成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目标,统筹有力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全年计划完成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14.3平方公里,建设拦沙工程420座、大型淤地坝9座,实施坡耕地治理13.75万亩,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修坡筑田保水土
5月10日,记者站在米脂县沙家店镇张坪村的山坡上放眼望去,一块块陡坡地已成功变身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梯田。
“张坪村集中连片‘坡改梯’项目面积共2400亩,现已基本完成建设。我们计划在这些梯田上全部种植有机香谷,建设一个千亩谷子示范基地,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张坪村党支部书记张明说。
“‘坡改梯’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减轻洪涝、泥石流、干旱、滑坡、崩塌、风灾等自然灾害影响,稳定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促进生态恢复,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心工作人员白飞表示,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配套建设坡面水系、田间生产道路、地埂利用等措施,可在有效防治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高效利用水土资源的同时,全方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农民增收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累计实施并完成坡耕地改梯田项目38.29万亩。相关项目建成后,平均每年可拦蓄泥沙2.5万吨,增加蓄水能力18.75万立方米;原来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也一举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每年可增产粮食超5.7万吨,年增加农业产值约1.15亿元。
打坝拦沙治流域
拦沙工程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部署实施的水土保持重点项目。2021年,榆林各级各有关部门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总体要求,新建420座中小型拦沙工程,完成379座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不断筑牢流域水生态安全屏障。
近日,在佳县王家砭镇豪则沟村淤地坝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坝梁主体已经完工,并栽植了绿化林木,工人们正在开展导洪洞工程完善工作。“我们采取的治理措施是沟道打坝、山上种树,在有效拦截泥沙下流的同时,保护下游的农田和村庄。”佳县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中心主任陈建国表示,今年该县计划实施拦沙工程36座。
与此同时,在府谷县墙头农业园区后会村的黄河岸边,220亩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建设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十余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将树苗栽入坑中,埋土、踩实、浇水,一上午工夫便植出一片新绿。“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不仅能有效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促进项目区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剩余劳动力就业,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府谷县水利局副局长张文彬说。
在全面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我市水利部门还将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水保执法监管力度,依法严格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与信息系统工程,加快建设水保专项监测项目,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示范县、示范园、示范工程,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为榆林高质量发展擦亮生态底色、筑牢绿色屏障。